中国出口总量大幅下跌,欧美国家不买中国产品成为主要原因
来源:发布日期:2023-09-08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其出口对全球经济和贸易有着重要的影响。然而,今年以来,中国的出口却出现了明显的下滑,尤其是在5月和6月两个月,出口同比分别下降了7.5%和12.4%,创下了近年来的最低水平。而刚刚公布的7月份数据又把这一纪录打破,出口下降更是达到了14.5%。
根据海关总署最新公布的数据,中国7月的进出口数据再度出现大幅下滑,如果是以美元计价,中国进出口总额为4829.2亿美元,其中,出口为2817.6亿美元,下滑14.5%,进口为2011.6亿美元,下滑12.4%,贸易顺差仅为806亿美元,下滑19.4%,这是继7月房地产下滑30%以上之后,又一个下滑十分恐怖的经济数据。
这一现象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和担忧。中国出口为何暴跌?
是中国自身的问题还是外部的原因?欧美国家不买中国产品是不是主要原因?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中国出口暴跌的表象:需求萎缩
根据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2023年上半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达到20.1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1%。
其中,出口10.3万亿元,同比下降0.9%;进口9.8万亿元,同比增长5.2%;贸易顺差4960亿元,收窄15.7%。
从月度数据来看,5月份我国出口2835亿美元,同比下降7.5%;6月份我国出口2460亿美元,同比下降12.4%。这两个月的出口降幅都远高于市场预期,也远高于今年前四个月的平均水平。
7月进出口总额为4829.2亿美元,其中,出口为2817.6亿美元,下滑14.5%,进口为2011.6亿美元,下滑12.4%,贸易顺差仅为806亿美元,下滑19.4%。
从细分市场来看,我国对欧盟、美国、日本等主要贸易伙伴的出口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
其中,对美国的出口降幅最为明显 ,5月份同比下降18.24%,6月份同比下降23.7%;对欧盟的出口也有所减少,5月份同比下降7.03%,6月份同比下降12.9%;对日本的出口则相对稳定,5月份同比增长0.8%,6月份同比增长0.4%。
从商品类别来看,我国对外出口的机电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等都有所减少。
这些数据表明,中国出口暴跌的表象是需求萎缩。由于新冠疫情的持续影响和全球经济复苏的不平衡不稳定,导致了我国主要贸易伙伴和主要商品类别的需求下降。
尤其是欧美等发达国家,在应对疫情和通胀的双重压力下,采取了一系列紧缩性的政策措施,如提高利率、缩减刺激计划、调整供应链等,从而抑制了消费者和企业对中国产品的购买意愿和能力。
中国出口暴跌的背景:竞争加剧
除了需求萎缩之外,中国出口暴跌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背景,那就是竞争加剧。
在全球化和数字化的时代,中国不仅要面对传统的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的竞争,还要面对一些新兴力量和新型模式的挑战。这些竞争对手不仅在价格、质量、服务等方面与中国展开激烈的争夺,还在创新、品牌、规则等方面与中国形成差异和优势。这些竞争对中国出口的影响是深远和持久的。
从地区来看,中国的竞争对手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东南亚国家,如越南、印度尼西亚、泰国等,这些国家拥有较低的生产成本和较高的增长潜力,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订单,成为了全球制造业的新兴中心;
二是拉美国家,如墨西哥、巴西、智利等,这些国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庞大的市场规模,与美国和欧盟等发达国家有着紧密的贸易联系,成为了全球贸易的重要参与者;
三是非洲国家,如埃及、南非、尼日利亚等,这些国家拥有巨大的人口红利和发展空间,正在加快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成为了全球经济的新兴力量。
从行业来看,中国的竞争对手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高科技产业,如电子、通信、计算机等,这些产业是全球经济和贸易的引领者和驱动者,也是创新和变革的源泉和动力。
在这些产业中,中国虽然有着较强的生产能力和市场份额,但在核心技术和品牌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和劣势,面临着美国、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以及印度、台湾等新兴市场国家的强烈竞争;
二是传统产业,如纺织、服装、玩具等,这些产业是中国出口的主要支柱和优势,也是中国就业和收入的重要来源。
在这些产业中,中国虽然有着较高的规模效益和质量保证,但在成本压力和环境约束方面也面临着较大的挑战和困难,面临着东南亚、拉美、非洲等低成本国家以及欧美等高端市场国家的双重夹击;
三是新兴产业,如新能源、生物技术、人工智能等,这些产业是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也是提升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关键和机遇。
在这些产业中,中国虽然有着较强的投入能力和政策支持,但在创新能力和市场开拓方面还存在较大的不足和障碍,面临着欧美等发达国家以及以色列、新加坡等创新型国家的激烈竞争。
总之,中国出口总量连续暴跌,欧美国家不买中国产品成为主要原因。这一现象反映了当前国际贸易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也暴露了中国出口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中国应该从长远和战略的角度来看待这一问题,既要积极应对外部压力,也要主动调整内部结构。只有这样,中国才能实现出口转型升级,提高出口质量和效益,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来源:大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