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亿票房难以拯救的《哪吒》衍生品市场,问题出在了哪里?
来源:发布日期:2019-09-20
7月26日,《哪吒之魔童降世》上映。截止到9月18日,这部国产动漫的票房已经累计达到了49亿。作为大众心目中的“国漫之光”,近日,《哪吒》密钥第二次延期到10月26日,有望能够借国庆长假一举突破50亿大关,甚至向《战狼2》的56.38亿发起冲击。
除《哪吒》外,观众们对于《罗小黑》的高分评价也让大家一时间看到了国产动漫的曙光。但是相比于火爆的电影市场来说,后续的衍生品玩具市场却远远低于大家的期待值。据相关数据统计,目前《哪吒》的系列正版衍生品只有1500万+销售额,对比近50亿的票房来说,这样的成绩的确是显得有些“寒酸”了。那究竟是怎样的原因导致国漫系列衍生品的低迷表现呢?
衍生品供应链体系尚不完整
在国内衍生品玩具行业起步较晚的情况下,目前大部分的企业仍处在IP创造这一阶段。所以本应该应运而生的衍生品市场暂时并没有跟上步伐,从设计、找厂家建模开工生产、包装、售卖,衍生品的制作流程都并没有统一的标准或者并没有和影视作品同时排期进行。而在电影进入消费者的视线之后,不同的产品制作流程从一个月到半年不等,最长的甚至会达到一年。而在宣传时间上的错位也让对应的衍生品没有达到应有的市场效果。
“遍地开花”的国产山寨衍生品
衍生品的销售黄金期是电影上映前一个月到下映后一两个月内,在哪吒》系列衍生品和动漫错位的时间点恰好处于其中,所以我们最先能够在市场上看到就是各种各样的山寨货。相比正版产品在设计、生产商的严格要求,山寨货在降低了品质和成本的前提大大提升了生产速度,一般来说,在IP形象公布的15天后,一款山寨玩具就可以和大家见面了。
据统计,在目前国内的电影衍生品市场中,盗版产品占80%,主要来自手工作坊和批发市场。而以目前的国内市场来看,低成本玩具仍然拥有快速填充下沉市场的能力,一二线城市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本土化“严重”,难以打开海外市场
在抛开供应链和山寨产品后,优质的电影内容才是衍生品能否大卖的基础。毫无疑问,在国内市场,《哪吒》已经充分证明了自己的实力。但是我们放眼海外后,《哪吒》在北美上映两周的时间内,仅仅取得了不到300万美元的票房,和国内的“盛况”相差甚远。
《哪吒》本身依托于中国本土的神话故事,国际观众在没有一定知识储备的情况下很难感兴趣。再加之没有专门的英文配音,让以小孩子为主要受众群体的动漫电影无法快速的打开市场。在票房惨淡的基础上,衍生品的售卖情况就可想而知了,从《大圣归来》再到《哪吒》,尽管国内的反向一致很好,但想要打造国有动漫的“神话系列宇宙”,怎样走向国际化是一个值得深思熟虑的问题。
随着消费意识的提升,衍生品市场在逐渐增加。但是如何让正版衍生品在国内生根发芽形成系统化的模式以及成熟的体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应该看到,《哪吒》的成功不仅仅是50亿的票房,还有衍生品行业的“前车之鉴”。